
有媒体报道,近日,哈佛大学发布2021届新生家庭背景数据报告:将近30%的学生家里至少有一位亲人也毕业于哈佛,30.1%来自于私立中学,这部分学生中,大约46%来自富豪家庭。这些学生大部分不玩社交网站,大部分压力来自“自我期望”。
对于这样的一组数据,社交媒体上“瞬间炸锅”,并且有人很快堕入“阶级固化”的氛围中,难以自拔。不得不承认,“羡慕嫉妒恨”的思维,还是很普遍。过去,人们普遍认为:“富不过三代”,意在指明,富人家的孩子多半败家,所以也不值得羡慕。
只是,真的如此吗?从某种层面上而言,“富不过三代”的论断,只不过是一种情绪性的“偏见”。就事论事,一个人家庭条件好,自然更容易成功,这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。不过,所谓的“更容易”,也依旧并不是绝对性的,因为决定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因素,实在太多。
然而,总的来看,家庭条件好的孩子,更容易获得较为好的教育,在进入社会打拼以前,就已经领先很多。而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,自然就需要更努力,才能有机会突围,并打破阶层,获得更为优越的生活物料。这种较为现实的图景,其实一直如此。
之所以时常出现“富不过三代”的论断,更多是缘于“嫉妒恨”思维的驱使。在一些历史故事中,可能确实存在“富不过三代”的例子,但是,这种例子并不能证明是普遍性的现象。然而,在普遍贫穷情绪的蛊惑下,很多人就愿意相信,并且深以为然。
只是,当我们看到“哈佛新生近五成是富二代”时,才感觉“现实的真相”和“想象的真相”的确不一样。甚至,顺着这条线索,我们会发现很多领域的杰出者,也都多数出自富人家庭。这种较为现实的面目,看起来或许不近人情,但是这才是“生活的真相”。
有太多人,因为处于贫穷之中,就认为富足不好,这是典型的“愚蠢思维”。同时,也是“富不过三代”强有力的理论支撑。只可惜,这种认知从一开始就并不正确,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有问题。就比如“哈佛新生近五成是富二代”,出现这种结果,其实是正常现象。